胡培武在車間調試機器。
記者程雪報道 對于胡培武來說,2011年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點,那一年,他成為了浙江雙槍竹木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這個時間點像一條河,把他的職業生涯分成了“兩岸”:在“左岸”,他是一名竹木機械工,日復一日地刻苦鉆研技術;在“右岸”,他已成長為竹木業的技改能手,用一次次改良為企業贏得效益。今年“五一”,他剛獲評省勞模。
“左岸”有星空,璀璨而遙遠,陪伴著那個少年倔強的堅持;“右岸”是黎明,曙光吐露出金色,那個沉穩的技術大師堅信創新力可以迎來最燦爛的日出!白蟀丁笔沁^去,“右岸”是當下。從“左岸”到“右岸”,胡培武一直都“摸著石頭過河”。
跟隨者到創造者的蛻變
麗水慶元縣是久負盛名的“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慶元人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走出了多元化的綠色發展之路。竹木業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越來越多人做起竹木生意。
“2000年左右,我還是一名學習竹木機械操作的小學徒!焙辔浒腴_玩笑地說,自己進入這個行業純屬偶然,正因為那時慶元豐饒的竹木資源剛剛被挖掘,竹木業悄然興起,竹木機械操作的技術工種突然間開了一個缺口,所以他想也沒想,就“跳”進了這個圈子。
彼時的胡培武是個青蔥少年,看不清未來的輪廓。不過,在長達三年的學徒時期,他倒是十分刻苦。傳統的竹木機械大部分的操作法都很復雜,胡培武一樣一樣地跟著師傅學習,白天學、晚上練,用汗水換來了嫻熟的操作技法。
當時工廠里接了一個生產筷子機械的單子,胡培武走上“前線”,獨立操作筷子打磨這道工序!澳鞘莻大訂單,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睅追找埂镑閼稹,終于在工期之前,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那是胡培武第一次“摘下”學徒的“帽子”,獨自擔當重任,實現了跟隨者到創造者的蛻變。
創新是用99次失敗換取1次成功
2004年,胡培武加入了“雙槍竹木”,用他自己的話說,屬于“帶技能入崗”!凹夹g人員就應該待在車間,沉到一線!边@句話,胡培武身體力行地詮釋了15年,“在那里,我的思維活,點子多!彼f。
2011年,胡培武臨危受命,接到改良砧板加工機械的任務。從前,在砧板的生產中,手工R邊(處理砧板的角)和拋光是兩道工序,浪費人力多,且R邊大小不統一,一次只能加工一個角,產能低下。
2012年,胡培武帶領技術團隊開始研發砧板自動R邊拋光一體機!熬褪前裄邊和拋光合并成一個工序,核心技術我們是掌握的,但是調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焙辔浣忉尩,砧板可以看作是一個扁的長方體,有8個角,想同時完成制作,需要調試好機械上部和下部的刀。
然而,砧板大小規格不同,出來的產品不是裂絲破邊,就是少加工一個角。7個月過去了,胡培武內心越發焦急,下班后,他在車間轉悠,盯著失敗的樣品,突然間靈光一閃,“加個彈簧是不是就能隨時調控刀的位置?”胡培武立刻實踐起來,這一次,終于實現了最初設想。
當年,這個投入僅12萬的設備為公司創造了近百萬的效益。這次小試牛刀讓胡培武感慨萬千,“現在是機器換人時代,我相信創新力就是生產力,就是核心競爭力!
保持“饑餓感”和好奇心
“創新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想知道河對岸到底有什么,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焙辔涫冀K對竹木技術保持著“饑餓感”,或者說是好奇心,像第一次走進游樂園的孩童一樣,他渴望體驗更多的未知領域。
胡培武早已改掉“閉門造車”的研發方式,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擁抱市場。他每年都會把握住參加國內各大展會、交流會的機會,因為說不定哪一次的思維碰撞就能迸發出“不一樣的煙火”。
幾年前的一次交流會上,胡培武聽麗水一家高新企業分享圖像識別處理信息的技術,便思考著,這樣的原理是不是也能用到竹筷加工的過程中。
“近幾年,公司的竹筷訂單基本供不應求,傳統的手工認青(分辨毛竹的正面)、雕刻等工藝著實‘拖后腿’啊!北е囈辉嚨南敕,胡培武又一次投入到研制筷子自動認青激光雕刻機當中。
又是一輪“馬拉松”,這次研發時間長達兩年!半m然久了點,但我們完全擺脫了肉眼認青失誤率高的難題,識別率達到99%,同時還加入激光雕刻功能!弊盍詈辔湫牢康氖率枪旧a車間正逐步趨于現代化和智能化。
20年前,創新對于那個少年來說是張網,身在其中卻撲朔迷離。
10年前,創新送給那個年輕人一艘船,載著他意氣風發地揚帆起航。
如今,創新賦予了胡培武一對“翅膀”,帶他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