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专业技能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工作效率也有了提高。”近日,参加完宁波工人大学“乐歌学院”培训后,乐歌滨海工厂制造中心安全工程师段淳峰收获满满,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工厂采购研发技能岗位的业务培训。
成立宁波工人大学是宁波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企业实现职工共同富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宁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先行探索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培育深度融合之路,搭建主人翁地位、素质提升、劳模工匠引领、共享成果、生活品质提升“五大平台”,让更多产业工人共富先行。
劳模工匠引领推动产业工人素质提升
从一名基层技术工作人员成长为技术“大咖”,并先后获得“慈溪市首席工人”“宁波工匠”“浙江工匠”等称号,在工会的帮助下,慈溪市华兴金属有限公司工程师陈磊一路成长。“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能够获得这么多的荣誉,离不开各级工会‘娘家人’的帮助。”陈磊说。
去年以来,围绕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宁波进一步构建培训、比武、帮带、评价、晋升“五位一体”成长发展体系。2022年全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8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2.01亿元,技能等级认定16.8万人次。67人入选浙江工匠,命名宁波工匠100人。
同时,宁波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组织开展竞赛1000场以上、参与职工超10万人次,承办省级竞赛3场,组织市级竞赛56场,命名首席工人100名、技术能手284名。宁波选手在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摘得17金16银3铜,金牌数排名全国第三,计划单列市第一,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实现“零”的突破。
此外,宁波还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工作站,组建以劳模工匠为“主心骨”的导师团队,把住“进站关、过程关、出站关、成才关”,引进大学生、青年员工等“进站”,经过培育,选送优秀人才“出站”。
针对新进员工、优秀青年、劳模工匠、一线职工等不同类型员工,以“业务导向、以用为本,基础过关、核心培育”为原则,发挥工作室内劳模工匠、专家人才独特优势,构建专业培训体系,绘就职业成长地图。引导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向“1+N”专业联盟发展,跨专业、跨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共建,推动不同专业融会贯通,打破专业壁垒,形成专业间的有效互动。
目前,宁波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09.6万,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3%。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01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6%,居全省首位。
提升生活品质让产业工人共享成果
“甬工惠不仅教给我们技能,也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宁波仁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职工陈晨每周都会去参加宁波市总工会提供的公益课程,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也交到了很多朋友。
聚焦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宁波搭建了产业工人生活品质提升大平台,通过完善积分入学政策、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等举措,促进服务普惠化、多元化。
2022年,宁波新增幼中小学学位5.4万余个,筹集盘活租赁住房7.3万余套,互助保障参保208.95万人次,发放互保金1.35亿元,“工惠保”25.6万人次承保,赔付金额535万元,“5·1服务卡”惠及职工73.2万人次,“爱心托班”服务让8000多名职工子女受益,筹集资金1136万元走访慰问职工10.3万人次,让产业工人有了更多获得感。
宁波还聚力扩中提低,搭建共享成果大平台,实施《宁波市“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实现产业工人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
实践中,宁波推动各企业根据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产业工人工资增长计划,逐年提高中等收入比重。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期权、收益权、奖金等激励组合,将基于职工业绩表现参与股权激励或收益分配,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
以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制定《公司职工持股会章程》,建立了集体协商运作机制,共有19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作业工人获得3000万元股权激励;791人享受虚拟股激励,年度红利约6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