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着小时候那口索面。奶奶喜欢把面煮熟,放上笋丝、香干当浇头,一勺酱油半勺猪油,鲜得眉毛都要掉了。”二月的临安,春节的热闹气氛还未完全散去。湍口镇的三联索面馆里,前来品尝地道索面的食客络绎不绝。在村里“转悠”了一上午的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昌化供电所台区经理陈波和同事已经饥肠辘辘,一碗热乎乎的索面下肚,顿觉身心舒畅。
她做的索面,尝过的都说好
“要不去看看王婶吧,今天负荷转供,不知道他们家工坊里的‘大家伙’们能不能开起来。”
“走,看看去。”
陈波和同事来到了面馆隔壁——非遗传承人王爱萍的索面工坊。
这天,为三联村供电的10千伏线路开展检修,整个村子被“切换”到了另一条供电线路上。虽然检修时段内,三联村村民并不会感觉到停电,但集中的负荷还是会给转供线路和设备造成一定压力。
陈波拿着工器具仔细测量了索面工坊各处的电压,并没有发现大问题。
“阿婶,没大毛病,只是这里麦粉多,时间长了这个插座就容易坏,最好换一个带盖子的,我明天给你带个过来换掉吧。”陈波指着揉面机后头的插座说。
正在分面的王爱萍放下了手中的长筷,拍了拍身上的面粉:“好的,明天我做面条,你随时过来。”说罢,她从里屋拿出了一袋已经包装好的索面递给陈波,“这段时间订单太多了,你订的索面昨天才做出来,拿回去记得把袋子解开透透气啊。”
陈波笑着接过袋子,因为是本地人,他时不时会跟王爱萍买点儿索面送到所里,给同事们“加个餐”。所里的师傅们吃过王爱萍的索面,都说好吃。
制作面条还得“靠天吃饭”
三联村地处临安西部,气温比主城区要低一些。看了看天气预报,王爱萍有些发愁:“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都是晴天,但气温低,‘娇贵’的索面可经不起‘冻’。算下来要少做近两百斤的索面。我倒是闲得住,就怕顾客等不牢。”
怎么办?这“靠天吃饭”的营生似乎有些难做。
这一幕,几乎每一年都会在三联村“上演”。索面制作人们一边盼着多几个晴天,一边又祈祷着气温不能太低。
但今年,王爱萍盯准了天气预报——只要是晴天,无论气温多低,面,照做不误!
让她这么有底气的原因就是房间一角的空调:“之前供电所把村里的变压器容量升级了。电足了,村里就帮忙在索面工坊里装了好几台空调,用来调节温度和湿度,索面制作再也不会‘挨冻’了。”
索面是临安当地为数不多的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吃起来鲜软可口。
“浙江做索面的地方很多,我们三联村的索面最早是在南朝梁的时候就有记载了,已经一千多年了。”谈起索面,这位已经做了快四十年索面的匠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都是前一天晚上开始和面,第二天清早盘面,然后绕面、醒面、出面,一共有六道工序。”
做索面,温度和湿度太高都不行,所以每年霜降到次年开春的这段时间是制作索面的“黄金季”。
“索面很‘金贵’的,气温一般要控制在15℃上下。”王爱萍一边将自家手工压榨的菜籽油均匀地涂抹在面块上,一边说。
当天晚上和面,翌日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其中的辛苦也自不必说。而最具特色的环节莫过于晒面。
只见王爱萍将一根面箸(长约80厘米的小竹竿)插在晒面架上方的小孔中,再用手把另一根面箸轻轻下压,将面由30厘米长拉至2米长。
在拉面过程中,还要不断“分面”。王爱萍手持两根长筷,从晒面架顶部往下方分扯,以防面条粘连,倒有些许“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意思。随后将晒面架搬运至晒场,利用太阳光将索面自然晒干。
千百年来,三联村人始终遵循着自然规律,“望天吃饭”。“以前都是在房间里生个火炉,但温度不能控制。有时候火太旺了,房间里湿度小,面就容易发干。”王爱萍回忆起早些年制作索面时的场景,还有些感慨。
让更多游子吃上新鲜的三联索面
为了让索面这种季节性美食突破时限的束缚,三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刚想了不少法子——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索面,但都是“各自为战”。为了打响三联索面这块品牌,三联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入股,发布索面制作标准,指导农户建立索面工坊,配备空调、风扇这些设备,保证索面制作过程中的恒温恒湿。
建索面工坊势必要增加大量的用电设备。“我们打算一个工坊配两台空调,还要建一个冷库,村里的用电可能会吃紧,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你们放心大胆地干,我们尽快对公变进行增容,一定保证电够用。”麦浪吹拂下,一袭“红马甲”以最快的速度高效、保质完成了变压器增容、杆线移位工作,点亮浙西山村的共富路。
在现代化设备的助力下,原本只能在秋冬季制作的索面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即便是在初夏,异乡的游子依旧可以吃上一口新鲜的三联索面。
“一年我可以做六千来斤索面!”从风华正茂到如今的斑斑白发,王爱萍做索面的手艺未变,只是,手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了,“趁我还能做得动,大家也喜欢吃,要继续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在三联村,像王爱萍这样参与制作索面的农户已经达到80余户,年生产销售索面20万斤,销售额近250万元。
为了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方刚有了新的计划——打造一个全麦产业园,将索面制作从小麦收割到成品加工实现流程化、规范化作业。
“我们打算在全麦产业园的屋顶上安上光伏板,增加一部分村集体收入。再建一个冷库,让索面制作和保存能够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扩大产能,为村民增收。”方刚说。
一碗索面百般情,最是人间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