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所学校的颜值惊艳了!”随着主体工程的完工,这两天,嘉兴经开区新建的运河新区公办幼儿园外观也揭开了面纱,其新颖的设计、绚丽的色彩吸引过路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于教育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广泛关注。新春伊始,嘉兴学校新建项目好消息不断,让大家对嘉兴的教育充满了憧憬。
1月30日,基金小镇小学正式开工建设,成为落户南湖新区的第15所学校。
此外,去年开工的双溪高中(暂名)、双溪湖实验学校、嘉兴市文贤学校西校区等中小学校也在快马加鞭抓紧建设。
据嘉兴教育发布,除了这些在建学校,2022年全市共竣工公办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5700余个,竣工公办中小学8所、新增学位1.2万余个,累计完成投资21.78亿元,教育版图进一步扩大。
学校数量增加的同时,嘉兴的教师队伍和学生数量都在同比扩大。这说明嘉兴是一座不断在“生长”的城市,活力无限,也说明嘉兴教育的基底越来越厚实,底气十足。
如今,嘉兴教育正在打响“优学在嘉”品牌,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为什么敢于喊出这个响亮的口号?嘉兴有基础,所以有底气。
说起嘉兴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均衡,不仅地域均衡,城乡也很均衡。因此,嘉兴教育也拿到了一项“全国之最”——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的决定》。嘉兴市下辖的五县(市)两区全部榜上有名,嘉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满堂红”的地级市。
回顾这个“全国第一”之路,嘉兴走得并不轻松。
198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嘉兴地区农村教育为何落后?》的文章,引起了嘉兴人民的关注和反思。文章指出,作为“文化之邦”的嘉兴地区10个县市,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7.81%,大大超过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3.5%的比例。特别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桐乡,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以上。
这给嘉兴上下敲响了一记警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此后,嘉兴痛定思痛,真正把教育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抓,走上了打“翻身仗”的漫漫长路。
到1990年秋,全市159个乡镇,6个街道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第一个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面积达到100%的市,比全省规划整整提前了五年。
有书读后,还要读好书。2011年,全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师资优化配置工程,着力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度,形成县域内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小学和完小(教学点)、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通畅的教师流动新机制。同时,启动城乡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嘉兴是全国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满堂红’的地市。嘉兴的这个均衡不是削峰填谷的均衡,而是在优质基础上的均衡。让全民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嘉兴经验值得借鉴!”来自教育部的评价,是对嘉兴教育砥砺奋进、实现从“幼有所教”向“学有优教”庄严承诺的最好注脚。
面向新征程,嘉兴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底气越来越足。
去年,嘉兴的义务教育教育集团化和共同体学校覆盖率达100%,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入选“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海盐成为全国首批两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之一。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在去年新增15所学校的基础上,2023年,全市计划竣工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10000个左右,同时推进不少于2所高中段学校建设。此外,今年嘉兴还计划新开工幼儿园6所、义教段学校9所。
针对城乡教育仍然存在差距的现状,今年嘉兴正大力推进“乡村教育深耕工程”,在小而美学校建设、教师交流、“三名工作坊”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让嘉兴的城乡教育进一步走向高质量的均衡。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换言之,教育需要像农业一样深耕细作。正是嘉兴教育40年来知耻而后勇,不断深耕细作,我们才有了全省乃至全国唯一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满堂红”地级市的成绩,才有了打造“优学在嘉”品牌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