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6m2z4"></tbody>
  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20001
    浙江工人日报社 主办
    新闻服务热线
    0571-88851111
    采访中心:0571-88851111
    报纸编辑部:0571-81916093
    新媒体部:0571-88864594
    事业发展部:0571-89937119
    首 页 | 工 会 | 企 业 | 人 物 | 维 权 | 读 书 | 民 声 | 人 间 | 视 觉
    您现在的位置: 浙江工人日报网  >   正文

    诸暨市贵兴救援队回国后讲述——

    8000公里外的98个小时


    2023年02月23日 11:07   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周梦琪
     

      2月17日上午,诸暨市贵兴救援队完成国际救援任务回到诸暨。

      自2月11日下午2点飞抵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一直到2月15日下午4点离开,诸暨市贵兴救援队11名队员在土耳其一共停留了98个小时,他们克服低温、余震、物资缺乏、语言不通等困难,成功救援1名幸存者,找到30名罹难者,展示了中国救援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意。

      在土耳其的98个小时里,诸暨市贵兴救援队是怎样度过的,经历了哪些事?回到诸暨后,贵兴救援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两分钟50多人报名

      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

      2月8日晚上,诸暨市贵兴救援队接到援助指令,需要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队伍前往土耳其开展国际救援行动。消息发到微信群不到两分钟,就有50多名队员报名。

      “我年轻,经得起熬夜,我去!”

      “我参加过专业培训,让我上吧!”

      “我有汶川地震救援经验,能不能上请组织决定。”

      ……

      当天晚上,救援队副队长钟海军的电话一直占线,“报名想去的人太多了。”

      救援队连夜召开筹备会,初步敲定了一份20多人的大名单。第二天一早,经过大家商量,最后成立了11人的出征小分队。

      队伍集结好了,但其中8位队员还没有护照。得知情况后,诸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窗口民警立即向上级汇报,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8名队员拿到护照后,如期坐上了前往土耳其的飞机。

      “这是一次众志成城的集体救援,不仅我们出力,很多部门也都帮忙了。”诸暨市贵兴救援队队长袁炯明说,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将队里最好的救援设备都带了过去。

      今年26岁的郭金锋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出征小分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在这次国际救援行动中,他主要担任“吹哨员”,在队友开展救援行动时,时刻盯牢附近容易倒塌的危楼,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呼叫废墟下的救援人员撤离。

      “连眼睛都不敢眨,得一直盯着。”17日上午,笔者见到郭金锋时,他的眼睛还充盈着血丝。郭金锋说,幸亏之前在部队里受过类似训练,但废墟里灰尘多,眼睛一直盯着,容易进灰尘、发炎。回家后,他马上去医疗机构配了不少眼药水。他的坚守,为救援队织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整个救援行动期间队员们都没有出安全意外。

      54岁的杨伟江是出征小分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个,有地震救援资格证,还是一名户外救援绳索专家,参加过多次救援行动,经验丰富。父母得知他报名出征,非常担心。“我已经50多岁了,这次机会难得,我就想多救一个是一个。”他劝了一晚上,父母才勉强同意。

      从土耳其平安回来当天,杨伟江的父母早早地就在家门口等候,当看到儿子捧着鲜花回到家时,老两口一拥而上,喜极而泣。

      日均睡眠不到3小时

      CHN13,这是诸暨市贵兴救援队到达土耳其后的队伍编号。

      他们被派往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地震灾区。救援现场充满未知情况,在随队翻译的帮助下,他们与当地救援组织、志愿者和其他国际救援队一起,严格按照土耳其政府要求和联合国相关工作程序安排,开展救援行动。

      风险评估、救援方案、营救方式、安全保障、后方协调……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有周密的安排,因为稍不留意就可能危及被困者和救援人员的生命。

      “去土耳其的路上,我们想到了会遇到困难,可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难。”袁炯明说,他们到达的地方不少高层建筑坍塌,钢筋、断砖、碎玻璃遍地都是,救援难度很大。有的地方经过破拆,需要队员们爬进废墟,但余震不断,每次进废墟都有风险。

      缺电,是救援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队医俞国华告诉笔者,中国人习惯喝热水,但地震灾区所有管道、电线都被破坏了,电热水炉用不上,队员们无法喝上热水。随身带的瓶装水,又因为气温过低都冻住了。当地居民看到救援队员每天啃着自带的压缩饼干,便烧了蔬菜汤送来。“我们放在一边,留给在废墟下救援的队友喝。他们出来后,蔬菜汤上面往往已积了一层灰,一口喝下去,大家还以为加了胡椒粉。”俞国华苦笑道。

      废墟外,是一波波赶来焦急求助并等待着的被困者家属。“不少当地居民委托志愿者请求我们把他们亲人的遗体带出去。”袁炯明说,废墟下,徒手清理钢筋和管道的队员们体力严重透支,但困难再大,他们也要坚持帮当地居民完成心愿。

      为了尽快营救被困者,队员们枕戈待旦,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手机微信群里时不时有新的救援指令下发,一旦发现生命迹象,他们立即与其他国际救援队联合展开救援。每次回到营地,队员们全身上下都是满满的灰尘。

      奇迹,终于出现。2月14日凌晨,贵兴救援队在一处废墟下探测到生命迹象。后在多国救援队超过10小时的联合救援下,被埋178小时的一名10岁小女孩成功获救。

      小女孩的获救,让所有救援队员都感到,这一趟没有白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与当地民众结下情谊

      回国时,诸暨市贵兴救援队带回了几件特别的礼物:“土耳其之眼”手工艺纪念品、土耳其软糖、一副皮手套和一枚肩章。

      “这副手套,是当地民众送的。”袁炯明向笔者讲起了事情经过。当时,救援工作已接近尾声,当地一位居民突然跑过来送给他一副手套,并一直做手势,不停地比划圈圈。因为翻译不在身边,他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后来,他终于看懂了,这位土耳其友人为了感谢他们,想把手套送给他。他赶紧脱下自己的手套回赠。“他的意思是希望我把手套带回中国,以后他有机会的话也会来中国。这副手套我一定好好珍藏起来。”袁炯明说。

      肩章是土耳其当地一支救援队的,他们与诸暨市贵兴救援队并肩作战了数天。临别时,双方互送肩章以作纪念。“土耳其之眼”手工艺纪念品和软糖,是伊斯坦布尔机场方送给救援队的。

      结束救援工作后,救援队赶到当地的受灾群众救助中心,把随队带来的药品、医用品都送给了救助中心。回来的路上,看到不少当地人缺衣少穿,有的甚至在废墟里找衣服,救援队员们又把自己行李箱里的毛衣外套也一并送给了受灾群众。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救援,很温暖。”队员何占卤告诉笔者,刚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时,由于此前与当地对接好的翻译未及时赶到,恰好在机场的两名会中文的土耳其人直接过来自告奋勇担任翻译,“这一路,有了他俩的帮助,沟通顺畅了很多,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当地政府将最安全的一处避灾点腾空给了救援人员。每次救援前后,当地政府也会安排警察守护在废墟周边。

      在救援过程中,尽管物资比较紧张,但当地人都会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牛肉、蔬菜炖成汤,同时准备好一些面包等干粮,开车送到救援现场。

      “有时候我们检测到生命迹象,要进行判断识别,需要特别安静的环境。等待消息的被困者家属尽管很焦虑,但被告知后,一瞬间,现场一点声音都没有了。这种无声的配合真的很让人动容,特别有凝聚力。”何占卤说,好几次救援结束后,当地群众都会为他们鼓掌,“在掌声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天下一家,人类是一个整体。”

      “这次回来,感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很多人为我们鼓掌,说明我们这次做的是善事、好事!”面对热情的欢迎群众,袁炯明感叹。

      “你们好!我目前很好!我向每一位营救我的人表示感谢!”队员们回到诸暨的第二天,贵兴救援队收到了一段感谢视频,是被营救的幸存小女孩发来的。

      2月18日下午,诸暨市贵兴救援队为这位小女孩发起募捐行动,共有121名队员捐了款。“地震中,小女孩的妈妈和姐姐都不幸离世,我们希望可以给他们父女献点爱心。”何占卤说,他们准备把2万元捐款送给小女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张永炳 
    版权和免责说明:凡注有"浙江工人日报记者"或电头为"浙江工人日报网"的稿件,转载必须经原创作者同意,并保留"浙江工人日报"等字样。

    相关内容
    广告联系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投诉建议
    浙江工人日报网版权所有 ©c2008 浙ICP备05017986号    浙ICP备05017986号-1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短信:18806501498  传真电话: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中国免费特级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