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去年“成绩单”和最新进展。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以不到1/400的全省面积贡献了全省20.6%的外贸、18.1%的外资。具体来看,全年进出口总额9669.6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进口占全省41.2%。
回首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亮点多多。从世界最长的原油管道开始供油,中国舟山保税燃料油价格指数体系基本成型,到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一炮打响,建设了浙江数据国际交易平台、杭州国际数字交易平台等服务平台,从宁波舟山港首次跃居全国油气吞吐量第一大港,跻身全球第五大加油港,到“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到全国前三……不难看出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开放型经济引领作用凸显,尤其辐射带动作用显现。杭州、宁波、嘉兴共5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排名跻身全国30强,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省联动创新区实际使用外资超75亿美元、进出口额超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23%。浙江连续四年获国务院稳外贸稳外资督查激励。
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获批第五航权、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合一账户、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全年新增制度创新成果143项,全国首创36项。其中,舟山“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等6个案例被生态环境部复制推广;移动查验单兵集成知识产权商标智能识别应用被海关总署备案推广。据介绍,移动查验单兵集成知识产权商标智能识别应用是在移动查验单兵作业系统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化查询功能,通过拍照直接识别并对比数据库当中的备案资料,提升现场监管效能。
全省提升发展大会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取得了“十大进展”,包括中石化及浙能舟山六横LNG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正式落地,总投资近200亿元;全球首届数字贸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场内外签约项目89个,投资总额约1100亿元;浙江省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新增5个试点地区,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浙江保税商品登记系统上线,为构建长三角“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线下与线上”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数字人民币跨境贸易及社会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宽;宁波片区海事便利化举措和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平台获国际组织的认可推广等内容。
开年拼经济,浙江自贸试验区采取了多种方式拓市场、增订单,引外资、招项目:宁波在全国率先推进“商务包机”,先后组织2批8班次包机,完成订单20亿美元;金义打通外商返金通道,来自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4趟包机接回近600名客商,带动采购订单2.61亿美元……随着疫情解封,浙江自贸试验区将结合“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年活动,积极推动招商团组出海招商,推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能升级。
当前,我省正在谋划出台浙江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大宗商品配置能力提升、数字自贸区提升等“八大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形成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营商环境便利度位居全国前列,打造形成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按照省委“新春第一会”部署,结合五年发展目标,今年我省重点聚焦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全省联动创新区及各片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推动特色产业提能升级、外贸综合实力提能升级、企业主体提能升级,着力构建高能级平台体系。
|